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致富技术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于都非遗系列一|国家级非遗唢呐“公婆吹”,亦称“龙笛”

    信息发布者:吴连香
    2017-09-22 06:26:09   转载
    于都县是个建县二千二百多年的纯客家县份,客家传统文化文化犹如山花烂漫绽放在于都的山山岭岭、村村寨寨。而于都客家唢呐便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。2于都客家唢呐是深受客家人喜爱的一种传统乐器,也是运用范围非常广,流传年代极为久远,在当地老百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一种民间音乐。据于都县史料记载:早在一千多年前,“吹鼓手举于道路,往来人家,夏闲不歇”。于都当地人称唢呐为“鼓手”。3于都唢呐公婆吹历史悠久,主要分布在于都县的宽田乡、银坑镇、葛坳乡、黄麟乡、沙心乡等地区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一千多年前,“鼓手举于道路,往来人家,更阑不歇”。于都唢呐在当地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,饱蘸浓郁的乡情。根据当地习俗,婚丧寿庆、佳节喜事,百姓家里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欢庆一番。不仅如此,于都唢呐还频频参加各种重大的庆典、比赛、演出,并屡获佳绩。因而,早在1992年,于都县就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“唢呐艺术之乡”的称号。历史源流于都唢呐历史悠久。据县志载:“明太祖二十六年(1394年)颁大成乐器于天下,各州、县如式制造”。于都崇圣祠祭祀的“部颁乐器”有大鼓、楹鼓、琴、瑟、笙、龙笛、凤箫、埙、排箫等,共28项315件。其中,“龙笛”便是唢呐,又名“木笛”、“海笛”,或称喇叭。唢呐早期又称“平调吹打”,因其杆长二尺而具有间域窄、表现力差、吹起来很费力等缺点,后来将杆长改为七寸。据推测,唢呐在民间的流传,远比明朝廷颁布“乐器于天下”早。据载,唢呐约在西晋时期(265-420年)便由波斯、阿拉伯国家传入我国。西晋末年“永嘉大乱”,大批衣冠士族、王公官宦南迁,形成赣南“客家”,带来了中原文化,也将唢呐带入了赣南。唢呐手将当地的采茶调、采莲曲、民歌等融进了唢呐曲中,在近200多首唢呐曲牌中,“公婆吹”显示出其独特的风韵,尤其是唢呐的“婆吹”即中低调,为唢呐演奏中所罕见。“公婆吹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,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,几百年来,在民间广为流传。基本内容(一)乐器及乐班1、乐器 于都唢呐“公婆吹”的乐器主要为“公”、“婆”两支唢呐。唢呐由串子(木制)、喇叭口(铜制)、天心(铜制)、哨片(民间艺人用一种专门制作哨片的芦草制作)、铜皮子(铜制或用蛙壳制成)等组成。“公”唢呐稍短,哨片略尖,音色高亢嘹亮;“婆”唢呐略长些,哨片呈扁圆型,音色低沉浑厚。演奏时,艺人身穿彩服,配以大钹、小钹、大锣、小锣、大鼓、小鼓、梆子等乐器进行吹打。其主要曲调有《四季调》、《反合调》、《尺子调》、《五尺调》、《乾调》、《中调》、《高调》、《满身调》、《赵山坡》、《鹧鸪梅》、《大龙对》、《七五三二一》等。2、乐班 于都较著名的乐班主要有:(1)宽田刘自福班  该班“公婆吹”主要曲牌有乾调、反合调、中调、高调、满升调。此班吹奏的“公婆吹”最原始地道,他们用特制的唢呐演奏。“公吹”激越高昂,揪人心肝;“婆吹”如泣如诉,呜咽苍凉,撼人肺腑,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(2)禾丰邱奇标班  该班主要曲牌有全调,细分为:赵山坡、鹧鸪梅、大龙对、七五三二一等。整个曲调节奏热烈欢快、生活气息很浓,尤其是仿飞禽走兽的声音,惟妙惟俏。打击乐也很有特色,大鼓采用特殊技巧,与唢呐和其它乐器一道营造出山区特有的风情。该班的乐师曾繁禄(已故),将颤音、倚音、滑音、单吐、双吐、花舌等技巧运用自如,能通过模仿各种鸟叫声丰富乐曲的演奏。鼓手邱奇标表现力极其丰富,能在一个鼓上用手打脚踩不同方位奏出高低效果。(3)靖石刘福长班  该班主要曲牌有四季调、反合调、尺子调、五尺调,演奏起来,活泼流畅。特别是反合调,一高一低的呼应,具有强烈的撞击力。打击乐略显呆板。乐师刘福长可用鼻子吹奏,并同时演奏两支唢呐。(二)基本特征 经过一代代艺人发展传承,“公婆吹”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:1、乐器结构独特。公吹七孔,长70公分,比一般唢呐长30公分左右,在喇叭口上节加一五寸长的铜管,发音响亮雄厚。婆吹六孔,长74公分,比一般大唢呐长34公分。“婆吹”的特点是在天心处加上一节两寸长左右的黄竹筒,喇叭口处加一节5公分左右的铜节,吹奏起来发音粗犷,低音浑厚,有男低音似的磁性效果。2、音域宽广,定音合理。“公婆吹”为纯五度定音(筒音),如公吹5、婆吹1、公吹6、婆吹2,高低音独奏、轮奏、合奏,通过正、反、斜、合凑产生出来的旋律及和声,效果独特、罕见。如宽田班公婆吹曲牌《中调》第12—18小节:3、演奏讲究“鼓板分明、粗细结合、高昂悠扬、音响协调”,表现力丰富。演奏乐曲能承上启下。如将工尺谱演变成简谱:工=6、合=1、四=2、乙=3、尺=5、上=4、五=7,而后再结合工尺谱(唢呐曲)曲牌演奏。如《大小闹》:驳大小闹打完三五七转三下三走乐:乙四合四乙、合四乙尺乙、合四合四合工尺、二六工乙尺、尺乙尺工六、工六工尺乙。时而欢愉轻快,时而激昂嘹亮、响遏行云,时而饱满圆润、和谐悦耳,时而悲调深沉哀怨、如泣如诉。讲究高低分明,齐奏时八度音程相距演奏,非常厚实,轮奏时音域拉开二到三个八度。讲究音乐效果和气派,配以扁鼓,有时用堂鼓、小锣、小钹、大钹、马锣或大锣,用以调节节奏、效果和气氛。4、器乐配备、吹打齐全。一般公婆吹配备二吹、一鼓、一小锣、一小钹、一大钹、一大锣,根据场面的需要配备也在变化,如禾丰班做大香火(即做道场)有时要18人,即:二鼓(大小)、二钹、 二锣、二小锣、二人站中台、二人办字章,二人念经文。5、吹奏形式自由,可坐、可立、可行。一般室内坐、室外站、赶路边吹边行,有时迎亲行程几十里、翻山越岭、过河过桥,公婆两吹轮吹不停,直到目的地。6、吹曲牌众多。共有280多首,最常用的有乾调、中调、高调、反合调、满升调、四季调、反合调、尺子调、五尺调、赵山坡、鹧鸪梅、大龙队、七五三二一等。  7、应用广泛。人们嫁娶、丧葬、庆寿、庙会、乔迁、接送贵宾等,喜欢请上一对公婆吹欢庆热闹一番,吹打手们有个顺口溜:“婚丧嫁娶没有我,无声无息蛮难过。”目前,于都县能吹唢呐的艺人有近两千,但不少艺人用普通唢呐吹奏“公婆吹”,没有了原始“公婆吹”的震憾力与感染力。真正能吹“公婆吹”的艺人仅数十人,这一艺术形式濒临异化失传的危机。
    如今,唢呐的声音渐行渐远,吹唢呐的人越来越少……行动起来吧!参与到非遗的保护行列中,让这门艺术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,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,薪火相传。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